2019年4月13日
房屋是本届政府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我们有决心并会尽最大努力,提供适切及可负担的房屋,协助市民安居,和改善居住环境。我们将会继续努力觅地,推展各项短、中、长期增加土地供应的措施,包括改划土地用途、增加发展密度、开拓新发展区等,多管齐下增加公私营房屋的供应,重建房屋阶梯。除致力增加房屋供应外,我们会协助和促成各项由民间主导和推行的过渡性房屋项目,纾缓轮候公共租住房屋家庭和其他居住环境恶劣人士的生活困难。
我们十分高兴不同种类的过渡性房屋项目陆续公布,各个团体不但灵活运用社区资源为市民提供不同类型的过渡性房屋,而且亦因应住户的需要提供适切支援。今日,我希望与大家分享其中三个项目各自的特色,包括乐善堂小学校舍的改建项目、利用管道屋的仁济医院社会房屋试验计划,以及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位于钦州街的组合社会房屋项目。
乐善堂小学改装
乐善堂小学于1949年创办,至今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由于将与旁边的乐善堂总部一并重建作福利用途,小学早已计划于今个学年完结即8月31日停办。乐善堂于今年一月开始与过渡性房屋专责小组探讨可否在等待重建期间,改装校舍为「过渡性社会房屋」。 这是香港首个利用闲置非住宅建筑物(校舍)改装作过渡性房屋用途的项目,可为3-4人家庭提供约45-55间过渡性房屋,同时,乐善堂亦会以「社区为本」提供各种家庭支援服务,如医疗资助、课后功课辅导班等。
专责小组将继续协助乐善堂,期望在学校停办后尽早展开改装工程,将校舍闲置的时间减到最少,早日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过渡性居所。
仁济医院社会房屋计划
另一个项目由仁济医院倡议,于荃湾一幅约3,300平方米土地作过渡性社会房屋,安放约110-130个1人至4人管道屋单位,当中20个是圆形管道屋,其余的都是方形,可灵活地组合成不同大细的单位,详细设计可参阅附件一。
管道屋的概念是由一个香港的建筑师所倡议,利用地底管道建筑物料,以混凝土预制组件方法建造,根据设计,既可受高压、具防火隔热特质,亦可于极短时间内完成组装,加上屋内的装备亦是预先在工场按设计订造,因此不会在施工现场长期有嘈音、尘土、运输等问题,可以减少建造期间对周边环境、卫生及交通等的影响。
钦州街组合社会房屋计划
除了过渡性房屋,社会对其它的设施亦都有殷切的需求,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我们与社联用了一个非常崭新的模式,令过渡性房屋及智能停车场可以并存于深水涉钦州街同一幅政府用地。
社联会兴建2栋4层高的「组合社会房屋」,提供约210个单位,运输署则会在毗邻较靠近行车天桥的一边,在地底兴建一个能提供约200个泊车位的圆轴垂直升降式智能停车场,并利用上盖作休憇用地,一次过满足住屋、泊车和休憇三个愿望。
项目规划初期专责小组已与社联及运输署紧密联系,令过渡性房屋及智能停车场在平面上是分开的,在规划及施工均可分别落成及使用。智能停车场项目并不会影响过渡性房屋项目,反之亦然。此项目正示范如何透过积极协调,地尽其用,在有限空间满足社会不同的需求。
三个项目预期将相继于明年或后年入伙,合共提供约400个单位,透过不同的民间团体发挥创意,并配合地区情况,提供多样式的过渡性房屋项目。
政府会继续担当协助和促成者的角色,持续商讨在政策上如何拆墙松绑,增加过渡性房屋供应,为了进一步增加财政支援,财政司司长已经在今年的预算案演辞中宣布预留20亿元,支持非政府机构兴建过渡性房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居住在不适切居所的市民尽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