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多元化的過渡性房屋項目

2019年4月13日

房屋是本屆政府最關注的民生問題,我們有決心並會盡最大努力,提供適切及可負擔的房屋,協助市民安居,和改善居住環境。我們將會繼續努力覓地,推展各項短、中、長期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包括改劃土地用途、增加發展密度、開拓新發展區等,多管齊下增加公私營房屋的供應,重建房屋階梯。除致力增加房屋供應外,我們會協助和促成各項由民間主導和推行的過渡性房屋項目,紓緩輪候公共租住房屋家庭和其他居住環境惡劣人士的生活困難。

我們十分高興不同種類的過渡性房屋項目陸續公佈,各個團體不但靈活運用社區資源為市民提供不同類型的過渡性房屋,而且亦因應住戶的需要提供適切支援。今日,我希望與大家分享其中三個項目各自的特色,包括樂善堂小學校舍的改建項目、利用管道屋的仁濟醫院社會房屋試驗計劃,以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位於欽州街的組合社會房屋項目。

樂善堂小學改裝

樂善堂小學於1949年創辦,至今已經有七十年的歷史,由於將與旁邊的樂善堂總部一併重建作福利用途,小學早已計劃於今個學年完結即8月31日停辦。樂善堂於今年一月開始與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探討可否在等待重建期間,改裝校舍為「過渡性社會房屋」。 這是香港首個利用閒置非住宅建築物(校舍)改裝作過渡性房屋用途的項目,可為3-4人家庭提供約45-55間過渡性房屋,同時,樂善堂亦會以「社區為本」提供各種家庭支援服務,如醫療資助、課後功課輔導班等。

專責小組將繼續協助樂善堂,期望在學校停辦後盡早展開改裝工程,將校舍閒置的時間減到最少,早日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過渡性居所。

樂善堂小學改裝
樂善堂小學改裝
樂善堂小學改裝

仁濟醫院社會房屋計劃

另一個項目由仁濟醫院倡議,於荃灣一幅約3,300平方米土地作過渡性社會房屋,安放約110-130個1人至4人管道屋單位,當中20個是圓形管道屋,其餘的都是方形,可靈活地組合成不同大細的單位,詳細設計可參閱附件一

管道屋的概念是由一個香港的建築師所倡議,利用地底管道建築物料,以混凝土預製組件方法建造,根據設計,既可受高壓、具防火隔熱特質,亦可於極短時間內完成組裝,加上屋內的裝備亦是預先在工場按設計訂造,因此不會在施工現場長期有嘈音、塵土、運輸等問題,可以減少建造期間對周邊環境、衛生及交通等的影響。

仁濟醫院社會房屋計劃
仁濟醫院社會房屋計劃

欽州街組合社會房屋計劃

除了過渡性房屋,社會對其它的設施亦都有殷切的需求,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我們與社聯用了一個非常嶄新的模式,令過渡性房屋及智能停車場可以並存於深水涉欽州街同一幅政府用地。

社聯會興建2棟4層高的「組合社會房屋」,提供約210個單位,運輸署則會在毗鄰較靠近行車天橋的一邊,在地底興建一個能提供約200個泊車位的圓軸垂直升降式智能停車場,並利用上蓋作休憇用地,一次過滿足住屋、泊車和休憇三個願望。

項目規劃初期專責小組已與社聯及運輸署緊密聯系,令過渡性房屋及智能停車場在平面上是分開的,在規劃及施工均可分別落成及使用。智能停車場項目並不會影響過渡性房屋項目,反之亦然。此項目正示範如何透過積極協調,地盡其用,在有限空間滿足社會不同的需求。

欽州街組合社會房屋計劃
欽州街組合社會房屋計劃

三個項目預期將相繼於明年或後年入伙,合共提供約400個單位,透過不同的民間團體發揮創意,並配合地區情況,提供多樣式的過渡性房屋項目。

政府會繼續擔當協助和促成者的角色,持續商討在政策上如何拆牆鬆綁,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為了進一步增加財政支援,財政司司長已經在今年的預算案演辭中宣布預留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居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市民盡一分力。